我等候耶和華,我的心等候;我也仰望他的話。我的心等候主,勝於守夜的,等候天亮,勝於守夜的,等候天亮。 詩篇 130:5-6
訂閱電子週報 自訂閱名單移除 電郵Email:
霧霾罩頂的夕陽餘暉去年底(2015)聖誕期間,女兒送了我一本 Al Gore (高爾) 的書 “The Future – Six Drivers of Global Change”(2013),因為要去中國山東一趟,協助教會探訪幾所大學的師生,到一月下旬回來後才得機會瀏覽。雖然沒看就出門了,但是在旅途中所體驗與觀察到的現象,與高爾書中所述主題 : 暖化 (global warming) 與非可續性發展 (non-sustainable),有諸多相似之處。十二月到一月間的北方是相當冷的,雖然不像美國東北部,我念書時學校附近的雪城那樣,經常是冰天雪地,山東濱海地區氣溫也夠嗆的,常在攝氏零度以下,加上海風吹襲更是冷氣逼人,不敢在戶外久留。但所住的小區公寓樓裡,以及外面商場超市裡,相對的溫暖不少,一問才知,原來每棟樓都供暖,室內維持在十二攝氏度左右。在我們住的小區裡,有高樓四棟,每棟卅層,區外大街上,也是高樓林立,由四、五層到廿、卅層都有,棟棟樓層要供暖,這需要多少能源啊?這些能源從那來呢?根據美國能源分析總署的資料顯示,中國能源主要來自燃煤,約佔64∼66%,期望到2020年時可降至62%,其次就是燃油,約佔20%,水力與天然氣使用合計約13%,再生能源使用不到1%。這66% 的燃煤,就相當於每年釋出 81 億公噸的 CO2 ,難怪中國是 全球最大的 碳排放國。也就是說:燃煤正是高樓供暖的主要能源,我住的那棟樓,肯定也貢獻了一部分碳排放。不難想像,燃煤連帶產生的空氣污染與霧霾問題會多嚴重,我自己的經驗是:非必要絕不出門,若是出門,一定帶口罩,還用圍巾把口鼻圍住,因為空氣中煤塵味甚濃,出一次門,嗓子就難受大半天。基本上,在山東那幾週,每天都是霧濛濛,沒看過藍天。一位在北京念書,放假回來的學生感嘆的說:「啊!這兒空氣真「清新」,在北京是伸手難見五指!」這情形是很可能的。除了燃煤外,滿街的車是另一空氣殺手,據中國公路部門統計,至2014年底全國約有1.6億輛四輪汽動車,平均每千人有130輛汽車(美國是830輛),大約有三億人口有駕車照,而大多數市區裡汽車密度都遠高於郊外與鄉間,所以北京、上海、成都、濟南、青島、廈門等大城車多,空氣污染嚴峻。其實,美國城市也是車多,以往也空汽品質差(30年前的LA 以smog聞名,是化學課本裡的壞範例),但現在為甚麼沒那麼多問題?我問了幾個學生,他们都看過「穹頂之下」這個被封掉的記錄片,回答都接近: 一是一般汽油品質差(兩家國企隴斷),內燃機功率低;再加上廢氣排放檢測,基本上是瘸子的腿(假的),廢氣濾淨器是聾子的耳朵(無用)。以上是廣大群眾參與製造霧霾的情形,但歷年來,當權者在其信仰教條的引導下訂定的荒唐計畫,可能才是造成問題的真正原因:一是為了農牧與開礦,濫墾山林草原(西北、內蒙、中原、西南、東北),造成沙漠擴大。一位來自東北的學生說,原來政府允許他们圈地,一大遍山坡地,上百畝隨便他们開墾種植,所以四十年來,山上樹都砍光了,種玉米或其它作物,漸漸家庭收入增多,但這一年來領導下令,收回百分之九十,說要種樹抗暖,一家吃喝頓時成問題。另一近因是: 為了對抗經濟海嘯,政府在內地增開礦場,興建煉鋼廠,好增加就業,燃煤用量因此大增,那管空氣品質?而出產的鋼鐵材料,卻品質不佳,出口到工業化國家受 挫,只好傾銷次工業化地區。與此類似的是:在各大城區附近開發農地、山坡地,大量「種」房子高樓,在山東的二線城市就是如此,以前去過其它幾個城市也一樣,綠地少了,工地增生,沙塵暴揚,空氣怎麼會清新? 高爾在他這本 “The Future”書中,談了很多歷史上人們對未來的錯誤期望,包括上個世紀對科技發展的迷思, 配上人们各種為利不擇手段的經濟作為(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以致於對生態環境、水土、大氣造成極大傷害 。進入廿一世紀後,雖然新科技發展是一日千里,如:生物技術、奈米材料、網路資訊等,但能資源須求益加擴張,資本更形集中,貧富差距擴大,人類面臨的問題層出不窮: 戰爭、動亂、流亡、暖化等如脫韁野馬,這些危機要怎麼解決?高爾的建意是:借助於科技的強大功能,在網路資訊無遠弗界的威勢下,可以喚起領導者與群眾,來共同迎戰難題。高爾歷史性、科技性、與政策性的宏觀,有些道理,但結論值得商榷,就以中國目前情勢看來,即便有網路(受到黨的拘束)、有政策性的宣示(受限於教條思維)、在去年底的氣候變遷高峰會上簽署了協議,但真有決心與適切計畫嗎?須要多大力道,來減緩霧霾與暖化趨勢呢?可能經由民意產生改變的共識?任何教條式意識形態,包括宗教、哲學、政治、或經濟思維,都存在著不易化解的侷限,不論是個人或一個群體,都給看不見的「頂」罩住了,不是 藉著「民主」與「網路」就能輕易突破的(這是高爾未來論的兩大利器)。民主與網路過去幾年曾在北非、南歐、東亞、與北美產生一些影響,但都是局部有限的,也沒能產生長遠的功效,反而易引起混亂,過度相信人的理性是冒險的事(高爾的立論建基於人的 reasoning power),以前有哲學家就說:人是非理性的動物,從歷史來看,這話是可接受的。在山東,我沒談甚麼科學新知、宗教神學、與民主思潮,我以所觀察的現實狀況,尤其是資源浪費與環境問題,跟學生们討論了「安息」與「分享」的重要,這是人類長遠問題的另類解法,是人類能否前進未來,最不可或缺的要素。安息與分享這兩個觀念,一般人都了解其意,但怎麼轉化成我们基因的一部份,成為我们腦神經原傳輸的長久訊息?這不是科技、民主、與政策能做到的。人的 Future 到底在那裡?在雲端?還是在霧裡?
How Shall We Live? -- 失落的藝術 在COP26氣候峰會政治協商熱烈爭論下,各國簽下誓言要減少使用石化燃料、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但還有空氣、水與土壤污染、廢棄物、與生態破壞問題,似乎被這場喧鬧所掩蓋,這些問題與氣候變遷實是難兄難弟。電動車與資源回收能減低多少碳排放?雙重的pandemics - Covid19 and Plastic Waste 在 COVID pandemic前,平均每個美國人每天製造出4磅固體廢棄物,自2020三月份疫情擴大後,廢棄物增長至少 25∼30%,近來一些刊物也報導了疫情期間全球海域塑料廢棄物激增的問題,我們除了躲避瘟疫、消費吃喝、製造垃圾外,能不能在新年裡,為自己留下美好的身影?為將來開起一線希望?山林祭語 2019年春去Quail Ridge Wildlife Preserve參加一個捐獻儀式,是將兩千多英畝的私有保育山坡地交給UC Davis自然資源學院管理,這是個北美生態守護戰士三十多年努力的成果.在台灣也有本土愛山護水的綠色勇士們在為復育山林默默付出,在苗栗新竹台中一帶漸漸結出果實,這都是我們該學習的榜樣.一根吸管的啟示 ㄧ根吸管、一個塑料杯算不得什麼,但不妥善處理它們會造成地表與海域污染,這是不是顯示人們的心思是同樣的輕浮沒有質感?地方首長能不能做更多善事,呼籲民眾節約減廢,惜福感恩?造物之神豈不因此更感激、更振奮?湖邊散記 - 與臻子太好湖踏雪 遊山、踏雪、弄沙、戲水是此次周末旅程的亮點,所到的是北美最潔淨的湖泊,原本可看到湖面100多呎下的石塊,如今因著汙染已縮限至70呎了;事實上,滑雪與開遊艇是給水域與山林帶來很大壓力的主因。來到湖濱松下,我們品賞著造物主的美善,為這好山好水祈禱。紅杉與橡樹的對話 -- 2016年暑期生態訪學 今年暑假(2016),森林大學的彭神父差派兩位學員,來敝小地作生態訪學,主要關注的是海岸區、森林區、與山區,舊金山灣區是研習的焦點,此行認識了三種紅杉樹與加州三種橡樹,同時對水岸溼地也多些認識。人的未來是在雲端霧裡? 中國燃煤連帶產生的空氣污染與霧霾問題相當嚴重,我自己的經驗是:非必要絕不出門,若是出門,一定帶口罩;除了燃煤外,滿街的車是另一空氣殺手;但歷年來,當權者在其僵化教條的引導下訂定的計畫,可能才是造成問題的真正原因…「可持續性社會」(Sustainable Society) 的夢徑 2014年全球海平面平均溫特高,破了百餘年來的記錄...在2014年APEC會議上,中美兩大CO2排放國領袖宣布了「限制CO2排放」的協議...各國似乎都想做點什麼,但該如何使地球得安息,好免去像影片 Interstellar 中描述的乾旱、沙塵、與饑荒災難?客家庄人文與生態體驗 -- 森林大學研習訪學 多數人喜愛城市的熱鬧,願意從都會來鄉下服事的人無多,能偶一為之者或許有,肯長期服務的絕少...在有需要之處,燃起一盞心燈,遠勝過十億善款...其實,鄉下與都會距離不遠,關懷僅是一心之遙。回收與省水 - 珍惜恩賞,人人有責 如何珍惜物資?如何節約用水?如何處理廢棄物?如何感恩惜福?朋友們有何創意構想?...值此天乾物貴時刻,該怎麼共體時煎?減低 CO2 排放方案 - 美國的權宜之計 要怎麼解決大氣中 CO2 持續增高問題?各政府該怎麼辦?社會廣大群眾有何妙方來面對異常?6月2日(2014)美國 EPA 發佈了 「CO2污染物」 減量草案...左與右的相遇--兩岸環境前瞻 到底什麼是文明社會?怎樣的城市才符合生態原則?...社會廣大群眾真知道自己要什麼?有那一種形式的開發、成長不需支付社會與生態成本?可誰管環境公義?難怪大氣中CO2愈來愈多,土地汚染與生態破壞愈來愈嚴重。看見大地 由「看見台灣」說起,這是一個關愛台灣的人自力完成的影片,是空中拍攝的秀麗山河與哀哀大地。此片頗引起注意,使得政府與居民都如夢初醒,開始關注環境污染與破壞問題。憂活?攸活?How shall we live? 人到水邊是要尋個柔適美感,品嚐一點自然,可尋到什麼?凌亂取代了美與合諧,環境破壞了,誰來善後?憂活?幽活?到底為何而活?災難過後 - 大選沒說出口的話 大選期間怎麼會颳來 Sandy 這個超級颶風,造成空前的災難?上天莫非是想提醒美國一些什麼事吧?
左與右的相遇--兩岸環境前瞻 到底什麼是文明社會?怎樣的城市才符合生態原則?...社會廣大群眾真知道自己要什麼?有那一種形式的開發、成長不需支付社會與生態成本?可誰管環境公義?難怪大氣中CO2愈來愈多,土地汚染與生態破壞愈來愈嚴重。霧霾上的藍天 - 微粒罩頂下的中國 到底追求發展的代價有多大?中國有可能從霧霾的險境逆轉而出?至少領導人立志要減低CO2排放,但PM2.5微微粒空氣浮懸物怎麼辦?請看紐時的報導...地土需要守安息嗎? 怎麼讓人與大地享受「安息」?怎麼使人對地土多一分「溫柔」?這仍有待我們持續省查,要勇敢的從追求私慾、從偶像崇拜中回轉過來,這樣或許能使我們在這地上得以長久一些。
你的 Disposable Plastic Footprint 有多大? 許多國家都面對塑膠品氾濫的問題,到底人們使用多少塑膠品?這個問題目前沒人能確切的回答出來,為什麼?你到底用多少塑膠袋、薄膜、免洗刀叉...?地土需要守安息嗎? 怎麼讓人與大地享受「安息」?怎麼使人對地土多一分「溫柔」?這仍有待我們持續省查,要勇敢的從追求私慾、從偶像崇拜中回轉過來,這樣或許能使我們在這地上得以長久一些。我們髒亂的家園 - 教宗對環境危機的公開信(Encyclical) 教宗認為環境危機肇因於富裕國家與人們對資源財富的劫掠,只是自私的為著少數人的享受,卻蔑視窮人的需要,這絕對是不公義的(injustice),他對富人、大企業、以及所有坐著不動不管、不聞不見的人發出譴責,他呼籲大家生活要簡樸,更多慈悲憐憫的心。Harvey 颶風的洗禮 Harvey 颶風的洗禮給我們幾個提示: 都會開發需要有智慧、有規範與限制;居民要覺醒,不能只顧個人的享受;生活要簡單一點,少製造CO2與廢棄物;有一個汽車bumper sticker如是說 “There is no Planet B”,沒錯,地球僅此一個,暖化與氣候異常已經威脅到每個人了;人溺己溺,看見鄰舍有難,就當伸出援手。還地球一遍安寧 也許正因為宅居在家,我們才能讓野地的生物有機會恢復「正常」,才能讓大地喘口氣,才能讓藍天再現,霧霾消退。也許,也許這竟是2020我們給 mother earth 最好的禮物。疫情與暖化 在疫情嚴峻病毒難禁的情形下,我們是否忘記了還有一個要命的災難正在發生?這無聲息的殺手正是人自己,我們自己的生活方式,正加速暖化的進程。
綠色格言(三) - 醫治與安息 全球環境危機,實是我們的內在危機,也就是「屬靈」的危機。想要重建美好環境?人的心需要醫治更新。地土需要守安息嗎? 怎麼讓人與大地享受「安息」?怎麼使人對地土多一分「溫柔」?這仍有待我們持續省查,要勇敢的從追求私慾、從偶像崇拜中回轉過來,這樣或許能使我們在這地上得以長久一些。還地球一遍安寧 也許正因為宅居在家,我們才能讓野地的生物有機會恢復「正常」,才能讓大地喘口氣,才能讓藍天再現,霧霾消退。也許,也許這竟是2020我們給 mother earth 最好的禮物。
綠色格言(四) - 簡樸與福分 「青苔古木蕭蕭、蒼雲秋水迢迢、紅葉山齋小小、有誰曾到?……」我們是不是離自然愈來愈遠、愈來愈冷淡、也愈來愈貪臠?群星燦爛月全蝕 - 單純的祝慶 Winter solstice、 lunar eclipse、漂浮木、稻草,在佳節時刻,這帶給我們什麼提醒?人可獻上什麼禮物,感謝造物主?
我們都是 e 家人 - 你的 water footprint 有多小? 為什麼 e 這個小字母是這世代最惹眼的符號? e is for...?? 這又與水何干?
新年可做的七件美事 過去十年,人們愈來愈明白,為我們劬勞的地球,經歷了什麼樣的艱難與「困苦」。我們豈不該思量一下能做什麼來補償?想要年年有魚?- 請節能減碳 可曾想到 CO2 排放除了使氣候變異的可能性增高,還會使海水酸化?海水中「沉默的」大多數,可遭了「池魚之殃」。你的 Disposable Plastic Footprint 有多大? 許多國家都面對塑膠品氾濫的問題,到底人們使用多少塑膠品?這個問題目前沒人能確切的回答出來,為什麼?你到底用多少塑膠袋、薄膜、免洗刀叉...?「工作」先生的創意 - 打造一顆綠「蘋果」? 過去十餘年,Apple 在「史地夫•工作」引領下,的確相當耀眼,但也飽受批評,只顧搶佔市場,推出新玩意,卻在環保工作上落後。在post-Jobs 時代,Apple 有可能變的更青翠嗎?買或不買 - 綠色消費的建議 感恩特價,買聖誕禮物,要怎麼做出合適的選擇?那些產品合乎環保原則?要享受綠色佳節嗎?智慧之子當以智慧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