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最新消息簡介每日靈修電子賀卡信息分享網上資源聯絡我們English
聖經金句

耶和華必賜力量給他的百姓;耶和華必賜平安的福給他的百姓。
詩篇29:11


新版聖經工具
 
近期活動與感恩記事
網上下載-電子書、影音文件
網上勵志動畫下載
輕鬆生活的動畫下載
W4J 功能介紹
W4J收費標準
W4J應用實例
聖經查詢
2006網路事工研討會
音樂詩歌點播
目錄導覽
最新消息
異象、使命、與代禱
教會多媒體技術分享
宣教手記
W4J 發展狀況
短文分享
代禱網
荒漠甘泉
W4J見證實例
W4J電子報
教會機構專欄精選
同工聯絡簿
網上付費
故障申告
聯絡我們
網站維護

設為首頁
加入「我的最愛」
瀏覽流量統計
人數: 12,819,561 
頁數: 59,622,001 
下載: 28,841 
Since May 2004

訂閱電子報

訂閱電子週報
自訂閱名單移除
電郵Email:



  
   

Bookmark and Share   
 
左與右的相遇--兩岸環境前瞻
5/7/2014


2014年三月,兩度進出台灣,事多巧合,月中與反核遊行擦身而過,月末與反服貿太陽花學運夾路相逢。此行其實是造訪左岸幾所學校的學生,繼續往年的交流活動,誰知竟在右岸有了另類的際遇。兩岸對照,左與右的學生在社會關懷及行動參與上,明顯的有著差異。

雖然環保不是此次出訪的主要關注,但在左右岸所到之處、言談之間、訪晤行程中、或是借住的小區裡,環境問題在在發生於眼前,讓人無可逃避。

環境的紊亂

由於明顯的發展失衡與貧富不均,鄉村人民為了討生活,大批的往城裡跑,導致城區人滿為患,攤販遊民群聚,髒亂吵雜,交通失序,房價飈漲;在我們所到的學生城裡,來自各地的學生不下卅萬,隨之而來的是各色生意人、小販、民工、求助者等,少說也有十來萬,可想而知,各校邊緣環境會怎麼樣?

城裡車多人多,除了空氣污染與霧霾惱人傷人外,還得處處開新路、造新橋、建地鐵、修三環四環道、蓋高鐵動車線,開山掘地、攔河架柱,不只破壞生態,更製造大量廢棄物、廢水與飛塵;雖然滿街貼口號:「講文明、樹新風、建設生態城市」,整體環境卻陷入更大的紊亂中。

奔波之餘,接待的兄弟,抽空帶我們訪晤幾處有百年歷史的小區,是上世紀初外國領館所在處,還有早期宣教士所建的幾所教堂與學堂,可惜,多半沒受到重視,不是改建了充當別用,就是廢置無人管理,或是面臨拆遷,即將讓位給高樓大廈或寬敞大街,好打造「文明社會」的憧憬。

一日午後,我們去一著名山嶺,走訪七〇年代(文革時期)一位殉道者的故居與教堂,曾是培訓中心的房舍已整修過,但沒任何說明,更無人使用,只在路標上有一早年宣教士的名字,據說是領導數年前為了拉攏與美帝的關係才飭資修砌。憑弔後,我們走了一圈山間步道,只見度假避暑別墅一座座的在各山頭上蓋將起來,樹林遭砍伐,山脊被削平,道路拓更寬,磚石碎塊卻堆成山,原來的生態美景慘遭摧殘。

由於城市人口劇增,加上熱錢湧流,各區各縣不斷的向四方、向山崗水岸擴充,棟棟高樓如雨後春筍四處竄起,農地廢耕換水泥,田野讓道成高速,難道生態文明是口號?雖然樓宇充斥,可剛畢業或剛成家的學生,竟不敢奢望十年內能貸款承購一戶。


成長的代價

到底什麼是文明社會?怎樣的城市才符合生態原則?左岸看起來不像那回事,至少在我們腳底所踏的幾個指標大城都不像;那右岸呢?南投清境、苗栗南庄、墾丁悠活、花蓮…有那一城鄉可誇口?即使核電「廢」了,人們不是還奢望著方便享受的文明生活?不是仍盼著經濟成長、股市上揚、薪資提昇、房價低廉?這怎能怪那些財主與貪官們要跳進來搞開發、搞創新、搞投資?

只是,社會廣大群眾真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有那一種形式的開發、創新、成長不需支付社會與生態成本?不管人們怎麼貼綠色標籤,綠建築、綠道路、綠產品、生態城市...這都需要資源能源來完成;最近(四月份),又有報導指稱,光鮮亮麗的手機中使用的一種毒性金屬(tantalum 鉭),它的出產方式既不人道,更破壞生態(主要來自非洲),完全不顧環境衝擊,而使用後又不回收,造成二手傷害,許多手機大廠明知卻不思解決之道,這算是文明社會?

廣大群眾只管把玩、炫酷、傳簡訊,高層領導只管GDP成長、只管鞏固權位,誰管環境公義?難怪大氣中CO2愈來愈多(自 2014 年以來已飆升到 400 ppm),溫室效應愈來愈強(超級颱風與颶風、酷熱與嚴寒頻頻出現),霧霾浮懸微粒超高(在幾個大城區,其PM2.5竟然高過400∼500 ppm,國際標準則是超過40∼60 ppm即屬高危險值,人不能到戶外活動),土地汚染與生態破壞愈來愈嚴重(根據華爾街日報四月中的披露,左岸農地已有超過 1/5 遭重金屬嚴重污染,糧食安全情況告急)。

文明的出路?

為了紀念地球日,紐約時報四月中有一專訪,介紹一位英國作者對環保的看法,論及文明的末路,他寫了幾本與環境及文明發展有關的書。2006年他發表了 "Real England" 〈發現英國?〉一書,引起全國廣泛的注意與討論,媒體紛紛發表評論,當時反對黨領導,現在的首相 Cameron 與英國大主教,就大爲贊賞,曾多次在演講時引用。作者是獨立撰稿人,2003 年由南美到亞洲走訪多國,見證各個文化的現況,意識到 globalization 對各地文明的衝擊。回國後決定深入祖國各鄉里,仔細看看真正的英國。

幾年後,正當人們為他的書喝采時,他的情絮卻跌入低谷,他看見 "the human machine"、"the big thing"、"the leisure",正襲捲整個英國,大企業、大商廠、大超市、大建築區、大政策、大眾享樂...正把傳統英國文明給夷平了 (flattening the country)。他看到不同角落裡的小民們在奮戰,在維護他們曾擁有的英國,可他們正全線潰敗,洪水猛獸襲來,完全阻擋不住,而大城裡的人,竟沒意識到這慘狀,並不介意自己的文化認同正一去不回。

也許這個作者對文明的觀察有些灰暗,但生態環境真有希望嘛?還來得及挽救嗎?綠色地球枯黃了還會自動變回來?不論代價如何,能享受物質豐裕就是文明?英國失落了,左岸右岸又如何?對照著前述開發與污染現況來看,不管是社會主義還是三民主義,其實都在 capitalism 的淫威下折腰、都在洪流中沈浮。

早些時候,人們以為地球是平的,後現代文明,讓人發現地球果真是平的。成為二度空間的人,失去了高度,要承受極大壓力,活的既不快樂,也不安心,前瞻盡是霧霾,後顧滿是塵沙,大家都在瞎萌。迷茫中,我們豈不該想想,要怎麼告訴子孫,自己是如何被輾平的?重壓之下,自己可曾努力承擔與支撐過?


相關訊息

How Shall We Live? -- 失落的藝術 
在COP26氣候峰會政治協商熱烈爭論下,各國簽下誓言要減少使用石化燃料、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但還有空氣、水與土壤污染、廢棄物、與生態破壞問題,似乎被這場喧鬧所掩蓋,這些問題與氣候變遷實是難兄難弟。電動車與資源回收能減低多少碳排放?

雙重的pandemics - Covid19 and Plastic Waste 
在 COVID pandemic前,平均每個美國人每天製造出4磅固體廢棄物,自2020三月份疫情擴大後,廢棄物增長至少 25∼30%,近來一些刊物也報導了疫情期間全球海域塑料廢棄物激增的問題,我們除了躲避瘟疫、消費吃喝、製造垃圾外,能不能在新年裡,為自己留下美好的身影?為將來開起一線希望?

山林祭語 
2019年春去Quail Ridge Wildlife Preserve參加一個捐獻儀式,是將兩千多英畝的私有保育山坡地交給UC Davis自然資源學院管理,這是個北美生態守護戰士三十多年努力的成果.在台灣也有本土愛山護水的綠色勇士們在為復育山林默默付出,在苗栗新竹台中一帶漸漸結出果實,這都是我們該學習的榜樣.

一根吸管的啟示 
ㄧ根吸管、一個塑料杯算不得什麼,但不妥善處理它們會造成地表與海域污染,這是不是顯示人們的心思是同樣的輕浮沒有質感?地方首長能不能做更多善事,呼籲民眾節約減廢,惜福感恩?造物之神豈不因此更感激、更振奮?


湖邊散記 - 與臻子太好湖踏雪 
遊山、踏雪、弄沙、戲水是此次周末旅程的亮點,所到的是北美最潔淨的湖泊,原本可看到湖面100多呎下的石塊,如今因著汙染已縮限至70呎了;事實上,滑雪與開遊艇是給水域與山林帶來很大壓力的主因。來到湖濱松下,我們品賞著造物主的美善,為這好山好水祈禱。

紅杉與橡樹的對話 -- 2016年暑期生態訪學 
今年暑假(2016),森林大學的彭神父差派兩位學員,來敝小地作生態訪學,主要關注的是海岸區、森林區、與山區,舊金山灣區是研習的焦點,此行認識了三種紅杉樹與加州三種橡樹,同時對水岸溼地也多些認識。

人的未來是在雲端霧裡? 
中國燃煤連帶產生的空氣污染與霧霾問題相當嚴重,我自己的經驗是:非必要絕不出門,若是出門,一定帶口罩;除了燃煤外,滿街的車是另一空氣殺手;但歷年來,當權者在其僵化教條的引導下訂定的計畫,可能才是造成問題的真正原因…

「可持續性社會」(Sustainable Society) 的夢徑 
2014年全球海平面平均溫特高,破了百餘年來的記錄...在2014年APEC會議上,中美兩大CO2排放國領袖宣布了「限制CO2排放」的協議...各國似乎都想做點什麼,但該如何使地球得安息,好免去像影片 Interstellar 中描述的乾旱、沙塵、與饑荒災難?

客家庄人文與生態體驗 -- 森林大學研習訪學 
多數人喜愛城市的熱鬧,願意從都會來鄉下服事的人無多,能偶一為之者或許有,肯長期服務的絕少...在有需要之處,燃起一盞心燈,遠勝過十億善款...其實,鄉下與都會距離不遠,關懷僅是一心之遙。

回收與省水 - 珍惜恩賞,人人有責 
如何珍惜物資?如何節約用水?如何處理廢棄物?如何感恩惜福?朋友們有何創意構想?...值此天乾物貴時刻,該怎麼共體時煎?

減低 CO2 排放方案 - 美國的權宜之計 
要怎麼解決大氣中 CO2 持續增高問題?各政府該怎麼辦?社會廣大群眾有何妙方來面對異常?6月2日(2014)美國 EPA 發佈了 「CO2污染物」 減量草案...

左與右的相遇--兩岸環境前瞻 
到底什麼是文明社會?怎樣的城市才符合生態原則?...社會廣大群眾真知道自己要什麼?有那一種形式的開發、成長不需支付社會與生態成本?可誰管環境公義?難怪大氣中CO2愈來愈多,土地汚染與生態破壞愈來愈嚴重。

看見大地 
由「看見台灣」說起,這是一個關愛台灣的人自力完成的影片,是空中拍攝的秀麗山河與哀哀大地。此片頗引起注意,使得政府與居民都如夢初醒,開始關注環境污染與破壞問題。

憂活?攸活?How shall we live? 
人到水邊是要尋個柔適美感,品嚐一點自然,可尋到什麼?凌亂取代了美與合諧,環境破壞了,誰來善後?憂活?幽活?到底為何而活?

災難過後 - 大選沒說出口的話 
大選期間怎麼會颳來 Sandy 這個超級颶風,造成空前的災難?上天莫非是想提醒美國一些什麼事吧?

其他文章有關"污染"

綠色格言(二) - 墮落與苦難 
人類因過度的消費與開發,對環境造成七項傷害,也因此,使我們住的這顆藍色星球,面臨五項嚴峻的挑戰。

我們都是 e 家人 - 你的 water footprint 有多小? 
為什麼 e 這個小字母是這世代最惹眼的符號? e is for...?? 這又與水何干?

禍水 - 日本福岛核災的難題 
在天災甚難測、疏失無可避免、核廢料不知何處棄置的情形下,僅為了短暫的經濟利益,就興建核電廠,這可真是明智之舉?

看見大地 
由「看見台灣」說起,這是一個關愛台灣的人自力完成的影片,是空中拍攝的秀麗山河與哀哀大地。此片頗引起注意,使得政府與居民都如夢初醒,開始關注環境污染與破壞問題。

地土需要守安息嗎? 
怎麼讓人與大地享受「安息」?怎麼使人對地土多一分「溫柔」?這仍有待我們持續省查,要勇敢的從追求私慾、從偶像崇拜中回轉過來,這樣或許能使我們在這地上得以長久一些。

還地球一遍安寧 
也許正因為宅居在家,我們才能讓野地的生物有機會恢復「正常」,才能讓大地喘口氣,才能讓藍天再現,霧霾消退。也許,也許這竟是2020我們給 mother earth 最好的禮物。

其他文章有關"霧霾"

霧霾上的藍天 - 微粒罩頂下的中國 
到底追求發展的代價有多大?中國有可能從霧霾的險境逆轉而出?至少領導人立志要減低CO2排放,但PM2.5微微粒空氣浮懸物怎麼辦?請看紐時的報導...

地土需要守安息嗎? 
怎麼讓人與大地享受「安息」?怎麼使人對地土多一分「溫柔」?這仍有待我們持續省查,要勇敢的從追求私慾、從偶像崇拜中回轉過來,這樣或許能使我們在這地上得以長久一些。

人的未來是在雲端霧裡? 
中國燃煤連帶產生的空氣污染與霧霾問題相當嚴重,我自己的經驗是:非必要絕不出門,若是出門,一定帶口罩;除了燃煤外,滿街的車是另一空氣殺手;但歷年來,當權者在其僵化教條的引導下訂定的計畫,可能才是造成問題的真正原因…

其他文章有關"CO2"

新年可做的七件美事 
過去十年,人們愈來愈明白,為我們劬勞的地球,經歷了什麼樣的艱難與「困苦」。我們豈不該思量一下能做什麼來補償?

我們都是 e 家人 - 你的 water footprint 有多小? 
為什麼 e 這個小字母是這世代最惹眼的符號? e is for...?? 這又與水何干?

災難過後 - 大選沒說出口的話 
大選期間怎麼會颳來 Sandy 這個超級颶風,造成空前的災難?上天莫非是想提醒美國一些什麼事吧?

看見大地 
由「看見台灣」說起,這是一個關愛台灣的人自力完成的影片,是空中拍攝的秀麗山河與哀哀大地。此片頗引起注意,使得政府與居民都如夢初醒,開始關注環境污染與破壞問題。

減低 CO2 排放方案 - 美國的權宜之計 
要怎麼解決大氣中 CO2 持續增高問題?各政府該怎麼辦?社會廣大群眾有何妙方來面對異常?6月2日(2014)美國 EPA 發佈了 「CO2污染物」 減量草案...

Harvey 颶風的洗禮 
Harvey 颶風的洗禮給我們幾個提示: 都會開發需要有智慧、有規範與限制;居民要覺醒,不能只顧個人的享受;生活要簡單一點,少製造CO2與廢棄物;有一個汽車bumper sticker如是說 “There is no Planet B”,沒錯,地球僅此一個,暖化與氣候異常已經威脅到每個人了;人溺己溺,看見鄰舍有難,就當伸出援手。

疫情與暖化 
在疫情嚴峻病毒難禁的情形下,我們是否忘記了還有一個要命的災難正在發生?這無聲息的殺手正是人自己,我們自己的生活方式,正加速暖化的進程。


其他文章有關"生態"

人真與細菌、癌細胞一樣? 
颱風從台灣南部外海經過,卻造成東北部大雨。蘇花公路因雨,發生土石流,沖走一車遊客,還有好多人車被埋受困。... 到底該不該在山邊水岸開發修路呢?

客家庄人文與生態體驗 -- 森林大學研習訪學 
多數人喜愛城市的熱鬧,願意從都會來鄉下服事的人無多,能偶一為之者或許有,肯長期服務的絕少...在有需要之處,燃起一盞心燈,遠勝過十億善款...其實,鄉下與都會距離不遠,關懷僅是一心之遙。

紅杉與橡樹的對話 -- 2016年暑期生態訪學 
今年暑假(2016),森林大學的彭神父差派兩位學員,來敝小地作生態訪學,主要關注的是海岸區、森林區、與山區,舊金山灣區是研習的焦點,此行認識了三種紅杉樹與加州三種橡樹,同時對水岸溼地也多些認識。

How Shall We Live? -- 失落的藝術 
在COP26氣候峰會政治協商熱烈爭論下,各國簽下誓言要減少使用石化燃料、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但還有空氣、水與土壤污染、廢棄物、與生態破壞問題,似乎被這場喧鬧所掩蓋,這些問題與氣候變遷實是難兄難弟。電動車與資源回收能減低多少碳排放?

其他文章有關"地球"

黑色週五之熱 - Live Simple 是挽救地球必須走的路 
過了感恩節,人們馬上跳入shopping行列,Black Friday + Cyber Monday。背負著重擔的地球,實在是受不了這樣的消費行為。一位聖徒Elizabeth Ann Seton曾說過:Live simply, so that others may simply live。

挪亞教授的太空船 
挪亞教授說:我們是倒著穿過時光墬道,退回到幾百年前沒被污染的地球上。

好書推薦 --《當新教宗遇見聖方濟》 
什麼是方濟疼惜自然生物、關愛貧病弱者、自甘謙小微末、八百年來為眾人喜愛的根源?我們的生命之旅何去何從?今日有賴此書的探索與激勵,期盼人人與方濟的生命相遇,轉化出熱愛地球眾生的潛能。

還地球一遍安寧 
也許正因為宅居在家,我們才能讓野地的生物有機會恢復「正常」,才能讓大地喘口氣,才能讓藍天再現,霧霾消退。也許,也許這竟是2020我們給 mother earth 最好的禮物。

本目錄中最多閱覽的文章

新年可做的七件美事 
過去十年,人們愈來愈明白,為我們劬勞的地球,經歷了什麼樣的艱難與「困苦」。我們豈不該思量一下能做什麼來補償?

想要年年有魚?- 請節能減碳 
可曾想到 CO2 排放除了使氣候變異的可能性增高,還會使海水酸化?海水中「沉默的」大多數,可遭了「池魚之殃」。

你的 Disposable Plastic Footprint 有多大? 
許多國家都面對塑膠品氾濫的問題,到底人們使用多少塑膠品?這個問題目前沒人能確切的回答出來,為什麼?你到底用多少塑膠袋、薄膜、免洗刀叉...?

「工作」先生的創意 - 打造一顆綠「蘋果」? 
過去十餘年,Apple 在「史地夫•工作」引領下,的確相當耀眼,但也飽受批評,只顧搶佔市場,推出新玩意,卻在環保工作上落後。在post-Jobs 時代,Apple 有可能變的更青翠嗎?

買或不買 - 綠色消費的建議 
感恩特價,買聖誕禮物,要怎麼做出合適的選擇?那些產品合乎環保原則?要享受綠色佳節嗎?智慧之子當以智慧為是..

祂的量帶通遍天下,祂的言語傳到地極。(詩 19:4)    Email: info@w4j.org    Powered by Web4Jesus (W4J) Mini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