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最新消息簡介每日靈修電子賀卡信息分享網上資源聯絡我們English
聖經金句

神啊,我的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
詩篇 42:1


新版聖經工具
 
近期活動與感恩記事
網上下載-電子書、影音文件
網上勵志動畫下載
輕鬆生活的動畫下載
W4J 功能介紹
W4J收費標準
W4J應用實例
聖經查詢
2006網路事工研討會
音樂詩歌點播
目錄導覽
最新消息
異象、使命、與代禱
教會多媒體技術分享
宣教手記
W4J 發展狀況
短文分享
代禱網
荒漠甘泉
W4J見證實例
W4J電子報
教會機構專欄精選
同工聯絡簿
網上付費
故障申告
聯絡我們
網站維護

設為首頁
加入「我的最愛」
瀏覽流量統計
人數: 12,819,696 
頁數: 59,627,675 
下載: 28,841 
Since May 2004

訂閱電子報

訂閱電子週報
自訂閱名單移除
電郵Email:



  
   

Bookmark and Share   
 
霧霾上的藍天 - 微粒罩頂下的中國
3/3/2015



到底中國追求發展的代價有多大?有兩個指標可以看看:中國的天空和街上帶口罩的群眾。 不久前(2014年十一月),領導同志立願要減低CO2排放,但 PM 2.5 微粒空氣浮懸物怎麼辦? 最近 (2015年三月一日),紐約時報有一則報導(請看以下連結,也可看看視頻),顯示中國霧霾的嚴重性,其實這早已不是新聞,從2010年以來,就常在國際傳媒上有報導,只是同胞们未必知道真相,幾次到中國訪晤,與友人談起霧霾與各種污染問題,由於資訊受限制,多數只知局部現象或根本不知情。這一次紐時的消息,是根據中國民間製作的訪查而作成,製作人她很完整深入的呈現了真相,很難得的是能在網路上流傳開來(據說已受到關切,不易上線了),引起廣大群眾的關注。

http://sinosphere.blogs.nytimes.com/2015/03/01/documentary-on-air-pollution-in-china-grips-a-nation/?ref=science

在工業發達城區,空氣浮懸微粒 ( PM) 一向是健康殺手,看不見卻無所不在,它的來原、生成、與影響多大? 請參考以下材料,中文資料取材於台灣EPA,英文資料取材於美國聯邦EPA。

大氣中存在許多污染物,其中漂浮在空氣中類似灰塵的粒狀物稱為懸浮微粒(particulate matter, PM),PM 粒徑大小有別,小於或等於 2.5微米 (μm)的粒子,就稱為 PM2.5,通稱細懸浮微粒,它的直徑非常微細可穿透肺部氣泡,並直接進入血管中隨著血液循環全身,故對人體及生態所造成之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PM2.5 來源可分為原生性及衍生性,皆可能由自然界或人為產生。原生性細懸浮微粒係指被排放到大氣時即為 PM2.5 的粒狀物,該成分主要乃由物理破碎或一次污染排放所產生,原生性微粒主要的化學組成份與來源分別為海鹽飛沫、裸露地表經由風力作用所揚起的灰塵微粒,火力發電廠、大煉油廠、鍋爐及機動車輛之燃燒排放物,而衍生性細懸浮微粒則係指被釋出之非 PM2.5 之化學物質,在大氣環境中經過一連串極其複雜的化學變化與光化反應後成為 PM2.5 的微粒,主要為硫酸鹽、硝酸鹽及銨鹽,以上污染來源均除本地污染外,亦受到境外長程傳輸污染之影響。

空氣中的懸浮微粒會經由鼻、咽及喉進入人體,10微米以上的微粒可由鼻腔去除,較小的微粒則會經由氣管、支氣管經肺泡吸收進入人體內部。不同粒徑大小的懸浮微粒,可能會導致人體器官不同的危害。

近年來,許多流行病理學研究已確立 PM2.5 對於健康造成影響,包括:支氣管炎、氣喘、心血管疾病、肺癌等,無論長期或短期暴露在空氣污染物的環境之下,皆會提高呼吸道疾病及死亡之風險。

PM is a widespread air pollutant, consisting of a mixture of solid and liquid particles suspended in the air. Commonly used indicators describing PM that are relevant to health refer to the mass concentration of particles with a diameter of less than 10 μm (PM 10) and of particles with a diameter of less than 2.5 μm (PM 2.5). PM 2.5, often called fine PM, also comprises ultrafine particles having a diameter of less than 0.1 μm. In most locations in Europe, PM 2.5 constitutes 50–70% of PM 10.

PM between 0.1 μm and 1 μm in diameter can remain in the atmosphere for days or weeks and thus be subject to long-range transboundary transport in the air.

PM is a mixture with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varying by location. Common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PM include sulfates, nitrates, ammonium, other inorganic ions such as ions of sodium, potassium, calcium, magnesium and chloride, organic and elemental carbon, crustal material, particle-bound water, metals (including cadmium, copper, nickel, vanadium and zinc) an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 In addition, biological components such as allergens and microbial compounds are found in PM.

In June, 2012,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PA) proposed to strengthen the nation’s air quality standards for fine particle pollution (particulate matter) to improve public health and visibility. Exposure to particle pollution causes premature death and is linked to a variety of significant health problems. Particle pollution also harms public welfare, including causing haze in cities and some of our nation’s most treasured national parks.

An extensive body of scientific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long- and short-term exposures to PM 2.5 cause premature death and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ffects, including increased hospitalizations and emergency department visits for heart attacks and strokes. The evidence also links PM2.5 exposure to harmful respiratory effects. Long-term exposure to fine particles reduces lung development which can cause the development of chronic respiratory diseases, such as asthma, in children. Some studies also suggest that long-term PM2.5 exposures may be linked to cancer and to harmful developmental and reproductive effects, such as infant mortality and low birth weight.

污染是一種不幸,是一種傷害,是不人道的行為;它更是一種罪,也是一種告白,人性的告白。

絕大多數的污染都有解決之道,卻須要人民有強大的推力、耐力、與抗壓力,因為阻抗之勢其猛如虎狼。

PM 微粒問題嚴峻,卻不難解決,難的是人心,一是領導的野心與決心,二是人的貪心。

中國可能從霧霾罩頂的險境裡逆轉而出嗎? 答案是肯定的,霧霾之上仍有藍天,只是這須要一場持續的大革心、社會的大翻轉。



相關訊息

How Shall We Live? -- 失落的藝術 
在COP26氣候峰會政治協商熱烈爭論下,各國簽下誓言要減少使用石化燃料、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但還有空氣、水與土壤污染、廢棄物、與生態破壞問題,似乎被這場喧鬧所掩蓋,這些問題與氣候變遷實是難兄難弟。電動車與資源回收能減低多少碳排放?

雙重的pandemics - Covid19 and Plastic Waste 
在 COVID pandemic前,平均每個美國人每天製造出4磅固體廢棄物,自2020三月份疫情擴大後,廢棄物增長至少 25∼30%,近來一些刊物也報導了疫情期間全球海域塑料廢棄物激增的問題,我們除了躲避瘟疫、消費吃喝、製造垃圾外,能不能在新年裡,為自己留下美好的身影?為將來開起一線希望?

山林祭語 
2019年春去Quail Ridge Wildlife Preserve參加一個捐獻儀式,是將兩千多英畝的私有保育山坡地交給UC Davis自然資源學院管理,這是個北美生態守護戰士三十多年努力的成果.在台灣也有本土愛山護水的綠色勇士們在為復育山林默默付出,在苗栗新竹台中一帶漸漸結出果實,這都是我們該學習的榜樣.

一根吸管的啟示 
ㄧ根吸管、一個塑料杯算不得什麼,但不妥善處理它們會造成地表與海域污染,這是不是顯示人們的心思是同樣的輕浮沒有質感?地方首長能不能做更多善事,呼籲民眾節約減廢,惜福感恩?造物之神豈不因此更感激、更振奮?


湖邊散記 - 與臻子太好湖踏雪 
遊山、踏雪、弄沙、戲水是此次周末旅程的亮點,所到的是北美最潔淨的湖泊,原本可看到湖面100多呎下的石塊,如今因著汙染已縮限至70呎了;事實上,滑雪與開遊艇是給水域與山林帶來很大壓力的主因。來到湖濱松下,我們品賞著造物主的美善,為這好山好水祈禱。

紅杉與橡樹的對話 -- 2016年暑期生態訪學 
今年暑假(2016),森林大學的彭神父差派兩位學員,來敝小地作生態訪學,主要關注的是海岸區、森林區、與山區,舊金山灣區是研習的焦點,此行認識了三種紅杉樹與加州三種橡樹,同時對水岸溼地也多些認識。

人的未來是在雲端霧裡? 
中國燃煤連帶產生的空氣污染與霧霾問題相當嚴重,我自己的經驗是:非必要絕不出門,若是出門,一定帶口罩;除了燃煤外,滿街的車是另一空氣殺手;但歷年來,當權者在其僵化教條的引導下訂定的計畫,可能才是造成問題的真正原因…

「可持續性社會」(Sustainable Society) 的夢徑 
2014年全球海平面平均溫特高,破了百餘年來的記錄...在2014年APEC會議上,中美兩大CO2排放國領袖宣布了「限制CO2排放」的協議...各國似乎都想做點什麼,但該如何使地球得安息,好免去像影片 Interstellar 中描述的乾旱、沙塵、與饑荒災難?

客家庄人文與生態體驗 -- 森林大學研習訪學 
多數人喜愛城市的熱鬧,願意從都會來鄉下服事的人無多,能偶一為之者或許有,肯長期服務的絕少...在有需要之處,燃起一盞心燈,遠勝過十億善款...其實,鄉下與都會距離不遠,關懷僅是一心之遙。

回收與省水 - 珍惜恩賞,人人有責 
如何珍惜物資?如何節約用水?如何處理廢棄物?如何感恩惜福?朋友們有何創意構想?...值此天乾物貴時刻,該怎麼共體時煎?

減低 CO2 排放方案 - 美國的權宜之計 
要怎麼解決大氣中 CO2 持續增高問題?各政府該怎麼辦?社會廣大群眾有何妙方來面對異常?6月2日(2014)美國 EPA 發佈了 「CO2污染物」 減量草案...

左與右的相遇--兩岸環境前瞻 
到底什麼是文明社會?怎樣的城市才符合生態原則?...社會廣大群眾真知道自己要什麼?有那一種形式的開發、成長不需支付社會與生態成本?可誰管環境公義?難怪大氣中CO2愈來愈多,土地汚染與生態破壞愈來愈嚴重。

看見大地 
由「看見台灣」說起,這是一個關愛台灣的人自力完成的影片,是空中拍攝的秀麗山河與哀哀大地。此片頗引起注意,使得政府與居民都如夢初醒,開始關注環境污染與破壞問題。

憂活?攸活?How shall we live? 
人到水邊是要尋個柔適美感,品嚐一點自然,可尋到什麼?凌亂取代了美與合諧,環境破壞了,誰來善後?憂活?幽活?到底為何而活?

災難過後 - 大選沒說出口的話 
大選期間怎麼會颳來 Sandy 這個超級颶風,造成空前的災難?上天莫非是想提醒美國一些什麼事吧?

本目錄中最多閱覽的文章

新年可做的七件美事 
過去十年,人們愈來愈明白,為我們劬勞的地球,經歷了什麼樣的艱難與「困苦」。我們豈不該思量一下能做什麼來補償?

想要年年有魚?- 請節能減碳 
可曾想到 CO2 排放除了使氣候變異的可能性增高,還會使海水酸化?海水中「沉默的」大多數,可遭了「池魚之殃」。

你的 Disposable Plastic Footprint 有多大? 
許多國家都面對塑膠品氾濫的問題,到底人們使用多少塑膠品?這個問題目前沒人能確切的回答出來,為什麼?你到底用多少塑膠袋、薄膜、免洗刀叉...?

「工作」先生的創意 - 打造一顆綠「蘋果」? 
過去十餘年,Apple 在「史地夫•工作」引領下,的確相當耀眼,但也飽受批評,只顧搶佔市場,推出新玩意,卻在環保工作上落後。在post-Jobs 時代,Apple 有可能變的更青翠嗎?

買或不買 - 綠色消費的建議 
感恩特價,買聖誕禮物,要怎麼做出合適的選擇?那些產品合乎環保原則?要享受綠色佳節嗎?智慧之子當以智慧為是..

祂的量帶通遍天下,祂的言語傳到地極。(詩 19:4)    Email: info@w4j.org    Powered by Web4Jesus (W4J) Mini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