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不少城市都有廢棄物 curbside pickup service (台北也有類似服務,垃圾分類很仔細),一般家庭做好分類,每週一次就有垃圾車或回收車來收取,在筆者所住小城,(1) green waste (草、樹葉、樹枝等)及(2)一般不可回收的垃圾,分裝於兩個不同的大桶中,(3)可回收的物資則裝在第三個桶裡,如紙類、塑膠容器類、玻璃容器、鋁罐類等。但是對於(4)大件、不含毒性的固體廢品(如金屬、木料、建築廢料、廢地毯、水泥塊等),則須另外處理。
註:在加州有州法 CA Integrated Waste Management Act of 1989 (AB 939)管理這些無毒性的一般固體廢棄物 (solid waste),此外尚有一些容器回收法案,可上州政府網站查詢:www.calrecycle.ca.gov或www.cawrecycles.org/facts_and_stats/california_recycling_laws。聯邦EPA也有類似的管理法規,所以各州都將可回收的固體廢棄物列入管理。
相關訊息
How Shall We Live? -- 失落的藝術 在COP26氣候峰會政治協商熱烈爭論下,各國簽下誓言要減少使用石化燃料、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但還有空氣、水與土壤污染、廢棄物、與生態破壞問題,似乎被這場喧鬧所掩蓋,這些問題與氣候變遷實是難兄難弟。電動車與資源回收能減低多少碳排放? 雙重的pandemics - Covid19 and Plastic Waste 在 COVID pandemic前,平均每個美國人每天製造出4磅固體廢棄物,自2020三月份疫情擴大後,廢棄物增長至少 25∼30%,近來一些刊物也報導了疫情期間全球海域塑料廢棄物激增的問題,我們除了躲避瘟疫、消費吃喝、製造垃圾外,能不能在新年裡,為自己留下美好的身影?為將來開起一線希望? 山林祭語 2019年春去Quail Ridge Wildlife Preserve參加一個捐獻儀式,是將兩千多英畝的私有保育山坡地交給UC Davis自然資源學院管理,這是個北美生態守護戰士三十多年努力的成果.在台灣也有本土愛山護水的綠色勇士們在為復育山林默默付出,在苗栗新竹台中一帶漸漸結出果實,這都是我們該學習的榜樣. 一根吸管的啟示 ㄧ根吸管、一個塑料杯算不得什麼,但不妥善處理它們會造成地表與海域污染,這是不是顯示人們的心思是同樣的輕浮沒有質感?地方首長能不能做更多善事,呼籲民眾節約減廢,惜福感恩?造物之神豈不因此更感激、更振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