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廢棄物處理公司今年七八月份的統計,在 COVID pandemic 前,平均每個美國人每天製造出4磅固體廢棄物,自三月份疫情擴大後,廢棄物增長至少 25∼30%。2020年十一月份 Scientific America 期刊上及其他刊物也報導了疫情期間全球海域塑料廢棄物激增的問題,其中以 PPE 及塑料容器最為嚴重。
我們在過去幾篇文章裡多次提到塑料垃圾問題,呼籲大家注意,採取「少用」與「拒用」的辦法 (Reduce and Refuse),來減少自己的塑料腳印。我們曾報導過一些年輕人的覺醒,努力促使社會大眾參與減少使用塑膠吸管的行動;另外也報導過一些年輕人在政客置之不理的情況下,已自行設法清理太平洋裡的塑料垃圾島,這些都是值得關心與學習的義舉。
在過去這 blurry 2020 年裡,我們除了躲避瘟疫、消費吃喝、製造垃圾外,能不能為自己留下美好的身影?為新的2021年開起一線希望?聖誕節期,趁著沒雨的日子,出來放風,沿著水渠走走,賞水鳥飛鷹,看野地裡的 bobcat and groundhog,希望它們沒受到病毒與廢棄物衝擊,可還是常看見塑膠瓶、口罩等掉落水邊。
歲寒冬至,暗夜深長,造物者説 “Let there be Light”,是的,我們都可以是社區裡的一束小光。
相關訊息
暖化、戰亂、與綠能源 眼下全球局勢極為混亂,疫情、暖化、戰爭、能源問題、與經濟崩跌接連發生,此時考慮怎麼善用太陽能,捕捉光子,恰得其時,雖無法立即解救戰火下受苦的人,但對緩解暖化與能源危機很有助益。讓我們為烏克蘭總統與人民祈禱,一起捍衛真理自由。如聖書所言:要與受苦的人同擔苦難,與悲哀的人同哭。我們祈求慈憐的天父,早日止息刀兵,使人們都悔悟自己的愚昧。 How Shall We Live? -- 失落的藝術 在COP26氣候峰會政治協商熱烈爭論下,各國簽下誓言要減少使用石化燃料、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但還有空氣、水與土壤污染、廢棄物、與生態破壞問題,似乎被這場喧鬧所掩蓋,這些問題與氣候變遷實是難兄難弟。電動車與資源回收能減低多少碳排放? 雙重的pandemics - Covid19 and Plastic Waste 在 COVID pandemic前,平均每個美國人每天製造出4磅固體廢棄物,自2020三月份疫情擴大後,廢棄物增長至少 25∼30%,近來一些刊物也報導了疫情期間全球海域塑料廢棄物激增的問題,我們除了躲避瘟疫、消費吃喝、製造垃圾外,能不能在新年裡,為自己留下美好的身影?為將來開起一線希望? 山林祭語 2019年春去Quail Ridge Wildlife Preserve參加一個捐獻儀式,是將兩千多英畝的私有保育山坡地交給UC Davis自然資源學院管理,這是個北美生態守護戰士三十多年努力的成果.在台灣也有本土愛山護水的綠色勇士們在為復育山林默默付出,在苗栗新竹台中一帶漸漸結出果實,這都是我們該學習的榜樣. 一根吸管的啟示 ㄧ根吸管、一個塑料杯算不得什麼,但不妥善處理它們會造成地表與海域污染,這是不是顯示人們的心思是同樣的輕浮沒有質感?地方首長能不能做更多善事,呼籲民眾節約減廢,惜福感恩?造物之神豈不因此更感激、更振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