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一次上語文課開始,我們就被語文老師講的語法知識、寫作技巧還有無數的所謂優秀作文所包圍。我們遵循著老師的思路和要求完成了一篇又一篇的作文,有時還獲得了高分和好評,可是你寫出了自己想寫的東西了沒?你寫得快樂嗎—–
有個男孩從小就夢想著要當一位作家,可是自從他上學以來,他的語文課經歷就很糟糕,因為他覺得語法又復雜又枯燥,所以他討厭冗長的、毫無生趣的寫作訓練,認為那樣的文章既讓自己難以落筆又讓老師讀著很煩。
儘管這樣,小男孩的夢想沒有變,他對語文課的態度也沒有變,直到弗里格先生成為他的語文老師。一天,弗里格先生髮給學生們一張家庭作業單子,上面列滿了作文題,要大家任選一個感興趣的話題寫一篇文章。
躺在家裡舒適柔軟的沙發上,翻弄著老師發的一大張卷子的小男孩根本沒有要寫的意思。然而,當他的目光停留在“吃意大利通心粉的藝術”上時,生動的記憶便從他腦海中傾瀉出來:那是一個非常溫馨的夜晚,窗外圓月高掛,皎潔的月光灑滿了庭院,全家人圍坐在餐桌旁,靜靜地等著姑姑端來意大利通心粉;雖然這是姑姑第一次做通心粉,味道怪怪的,可是全家人吃得很認真,還不停地讚美和鼓勵姑姑,其樂融融,樂在其中,銀鈴般的歡笑聲響徹了整個屋子。
那是一種很溫暖的感覺,男孩突然想把它寫下來,僅僅只是出於自己的喜歡,而不是為了完成老師的作業。於是,男孩以他自己喜歡的方式再現著當晚的情形和感受,而將學校裡學的那些作文技巧和語法規則統統拋在了腦後。寫完之後,他覺得渾身舒暢,那是從來沒有的寫作經歷,他也幾乎忘了自己是在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第二天,他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將文章交給了老師。
出乎男孩的意料,他的文章竟被老師當範文在全班同學面前朗讀,同學們認認真真地聽著他的文章,教室裡只有老師渾厚好聽的聲音在迴盪。老師讀罷,同學們不約而同地發出了讚歎的掌聲。在稱讚和掌聲中,男孩悟出了寫作的真理——為自己而寫。
這個男孩長大後在一家地方報當上了記者,由於寫作和選材敏感超人被主編派駐白宮,後又受聘於《紐約時報》,成為著名的專欄作家。他就是羅素貝克,兩次普利策新聞獎的得主,後來又擔任了普利策新聞獎的評委。這個故事就來自他的獲獎作品《成長》。
你知道嗎:
普利策獎是美國一種多項的新聞、文化獎,由美國著名的報紙編輯和出版家約瑟夫·普利策出資設立。自1917年以來,每年頒發一次。它包括14項新聞獎,分別是:公共服務獎、突發新聞報導獎、調查報導獎、說明報導獎、深度報導獎、國內報導獎、國際報導獎、特寫獎、評論獎、批評獎、社論寫作獎、社論漫畫獎、突發新聞攝影獎和特寫攝影獎;7項文學藝術獎,分別是:小說獎、戲劇獎、歷史獎、傳記獎、詩歌獎、普通非小說獎和音樂獎。普利策獎每年評選一次,評選結果一般都在4月宣布,5月頒獎。
哲言哲語: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美好的夢想,可是外在的壓力,紛繁複雜的世界常常讓我們迷失,找不到真正的自我。有的時候,越是認真、刻苦地去做一件事,越是適得其反,越是失落和懷疑。學學羅素貝克,嘗試為自己全心全意地做一件事,也許會有喜出望外的收穫。有的時候,放輕鬆往往就能結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