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常常批評或抱怨許多事情嗎
? 你可有想過,你的抱怨或批評 不會帶來任何的改變?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4:3-4說 : 連他自己也不評斷自己,只有上帝可審判人,並且把審判的權交給兒子!
儘管再怎麼假裝理性、溫和有禮,我們還是忍不住討厭起那日益龐大、無可撼動的資源擁有者。
金融海嘯有「大到不能倒」的銀行,現在,我們面臨更多「大到令人惱」的種種。
比你有錢、稅率卻比你低的富人,被大額政治獻金綁架的民主,美、中大國圈地分食的全球化。過度集中的資源配置,惡化的貧富差距,讓所謂的「自由競爭」,成了握有資源的少數,決定多數人遊戲規則的障眼法。
「魯蛇」對上「土豪」,雙方都有「我無法選擇父親」的無辜,除了兩手一攤,忙著憤怒,忙著表達不滿,我們還能做什麼?
改變是一個長期而持續累積的過程。
「你不會一覺醒來就不再是種族主義者,得花上好幾個世代從一個人的靈魂,去破除那種觀念、那種DNA。」哈佛法學院教授雷席格(Lawrence
Lessig)在Ted的演講中提到。
批評不會帶來改變,行動才會。
「關鍵在於動機,動機改變了,行動就會改變,」雷席格主張採用「小額資助」制度,改變「大金額政治獻金」綁架全體未來的遊說貪腐,讓寡頭壟斷的決策能力,重新回歸到公民身上,他認為改變了遊說貪腐的共犯結構,才有可能帶來合理的改革,「讓投資方的影響力,擴及到每個人身上。」
不要急著絕望,我們不是真的束手無策。
雷席格想像醫生對他說,「你6歲的兒子得了末期腦癌,你什麼都改變不了,」「我就真的什麼都不做了嗎?就坐在這,坦然接受?」「當然不是!我會竭盡所能,嘗試去做任何我能做的!」
「不論是氣候變遷、經濟改革,或者是稅制公平,抓住你最關心的議題,直視它,」謙卑地正視問題,竭盡所能,去做任何我們能做的,即使我們能做的很少很小。
哈佛法學院教授 雷席格的TED演講
若是要積極,當學習以代禱代替論斷,以當面的勸說代替背後的論斷。同時要學習保羅勉勵以弗所教會(4:15):注意自己的缺點,將別人的缺點留給上帝。多一些赦免,少一些批評。